发布时间:2017-09-18 10:51 点击数: 次
小儿发热,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,但仍旧还是有宝爸宝妈对小儿发热存在认知误区。随着近气温变化较大,不少小朋友又出现了发热症状,今天将和大家重点讲解小儿发热的几个误区。
误区1 宝宝发热会烧坏脑子,或者烧成肺炎
发热本身不会烧坏脑子。但如果高热引起惊厥,抽搐会导致大脑短时间缺血缺氧,引起脑功能损伤。这也是我们建议38.5℃以上就给宝宝服用退热药的原因。但是有些脑病如乙型病毒性脑炎,流行性脑脊髓膜炎,脊髓灰质炎等起病初期可能只表现为发热,但后期有脑部症状,这也是由疾病本身引起,而不是发热本身所致。同理,发热也不会烧成肺炎。肺炎只是发热的原因。
误区2 孩子高烧,太可怕了,马上带孩子去急诊
发热体温的高低并不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比。比如幼儿急疹就是会反反复复高热几天,但热退出疹后宝宝慢慢也就恢复了。但是有些严重的疾病并不见得就会高烧,如小儿的败血症有时候甚至会表现为体温不升。使用判断宝宝病情轻重不是看体温,而是要看宝宝的精神状态好不好,有没有呼吸困难等。
误区3 希望孩子发热快点好,盲目用抗生素治疗
还是强调,很多病原感染会引起宝宝发热。宝宝常见的发热原因还是上呼吸道感染,而上感多由病毒感染引起。除非有明确的细菌感染的证据如化脓性扁桃体炎、急性中耳炎,或者血象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才需要正规的抗生素治疗。否则滥用抗生素反而影响宝宝食欲,造成肠道菌群失调,耐药等副作用。
误区4 孩子烧这么高,还是让医生给输液吧
不要以为输液治疗就一定起效快。一般静脉用药是为了补偿丢失的体液,代替静口液体或者药物的摄入,弥补经口液体摄入的不足,静脉使用药物的媒介。宝宝就算是高热,只要能喂得进水,没有脱水的表现,就不需要盲目输液治疗。除非宝宝频繁呕吐,没办法喝水及喝药,或者合并较严重的脱水症状,才需考虑对症静脉输液。
误区5 盲目使用退热药
当宝宝体温>38.5摄氏度再服用退烧药,用药期间应每隔1—2h给孩子测量1次体温,若其体温<38.5℃,可不用药;体温>38.5℃再开始服药,间隔使用时间≥6h,不要在短时间内频繁使用,一天不要>4次,以免造成药效过重和退烧过度。孩子体温下降了,即可停止用药。
使用单一药物无法退热时,在严重持续高温情况下可考虑交替联合用药,注意2种退烧药使用有必要的时间间隔。当患儿服用一种药物出现呕吐等不适反应,应选择另一种药物。但服用退烧药前,应先查看药物成分,千万不要叠加服用含相同有效成分的药品,以防重复用药造成用药过度。所以说,给宝宝服用退烧药时,通常不要同时吃咳嗽感冒药,因为后者一般含有相同的退热成分。
退烧药会引起患儿出汗,促进其散热、降温。若想要见效更好,那么必须要保证患儿有足量的液体摄入。建议在用药期间,让患儿多喝温开水,特别是糖水,同时还可以口服VB族和VC,可促进身体康复。